【字体:      】  打印
读梁衡先生《中国枣王》有感
来源:转载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6-12-06 12:25    浏览次数:次    作者:佳县万事通 任伟


       11月23日,人民日报第24版,梁衡先生的《中国枣王》占了副刊很大一块版面。

       当日凌晨,我虽醉情于休假模式的幸福状态,但还是习惯性地睁眼、舒展,然后同所有新时代“鸦片症”患者一样,搜寻着睡前放下的“大烟斗”—mobile phone。弹指动态圈,被圈里同一个内容吸引,就是以上所提,著名学者、政论家梁衡先生的《中国枣王》。领导、同事、搞艺术的、做美容的,甚至很多买枣的客户也有转载。或因对梁先生的喜欢、或因对文章的认同、或因对红枣及东方红故土的偏爱,缘由种种。因要送女儿上学,匆匆一览,觉得很美、很真,搁在收藏夹里回头仔细拜读。

        单位临时有事,赶了个任务,回家简单午餐后,妻儿入睡,难得安宁。搬个凳子坐在阳台,仔细品读了梁先生的这篇文章,边读边想、感触良多。瞬时萌生了借此写点东西的想法。不仅仅是微店所求,的确是内心强烈的涌动。经常书写应用性公文,在此类随笔下显得难以下菜,更何况是谈梁先生的文章?几经思考,最终定弦,叙叙无妨。
       真正走进梁衡先生,是从今年听他的讲座、读他的作品开始。身材高大、头发花白、衣着质朴、面容亲善是讲台上梁老给我的第一印象。在《毛泽东怎样写文章》一书中,梁先生时不时的透辟阐述转变文风之理,深情回溯伟人文风典范,犀利盘点当下“假大媚空”文风陋习,其纵横捭阖、针砭时弊、敢言真语的气魄令人折服。拜读《中华版图柏》——中华人文古树系列作品之后,觉先生对生活、科学之严谨认真、执着的精神,更值得我学习!

       我是随着这些认识读《中国枣王》的。
       此文用“读”,不太精准,用“观”更为妥当。我想说的第一个感受是:画面感特别强!仿佛在观看一部拍摄精美的纪录片。世界红枣—中国红枣—陕北红枣—佳县红枣—枣王故里。文章开篇就如宇航员在天宫二号空间站放眼宇宙搜索枣王故里一般,步步靠近,最终定位枣王的“王宫”所在地—泥河沟。描述村情地貌,更是宛如美画。“一条小支流从深山中蜿蜒而出,临入黄河之时顾盼生辉,绕了六个小弯。每个弯中都揽着数户人家,组成了一个村落,这就是泥河沟村。”山傍着河,河依着山,人跟着河,浓荫盖野、绿风荡漾,曲曲弯弯、弯弯曲曲。东方红在九曲十八弯唱响,一排排窑洞、一首首民歌、一座座大山、一片片枣林,宛然一幅绝美的黄土高原美景!同样,描述枣王、酸枣外形,从枝到叶,由叶到根,有动有静,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枣农的儿子,自觉几分羞愧:说实话,还真没这么认真仔细地观察、倾听养育我的枣林。

         我想说的第二个感受是:一股认真的精神!梁老与陕北结缘二十余年。人生的第一个工作站就在西北,几乎每年都要来陕北。他血液里流淌的是西北汉子的血,从骨子里热爱着西北的山水草木。近年来,研究树与人的关系,立志写100棵人文古树。他写《中华版图柏》,多次从北京专程前往府谷高寒岭拜访古树。观树之冬夏,查树之春秋。因其一文,“中华版图柏”成为高寒岭标志性景观。同样,写《中国枣王》,八月“慕名朝见”,重阳节再次造访,包括追本溯源,对枣王先祖的另一分支—千年酸枣树的考证、对红枣历史的考究,无不体现着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。特别是从红枣专家那解析红枣的片段让人回味无穷:花是金黄色的,呈五角形;果是鲜红色的,红得如血。这不就是共和国国旗的元素吗?应该选它为国树。

        第三个感受就是:枣之魂——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!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,与个人成长有很大关系,祖祖辈辈生活、奋斗、耕耘在这片枣园、受枣园养育之恩的人,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感觉。环境塑造人的心灵,只有成长在这里、体验过这里才可懂得。安利创始人理查·狄维士在《丰盛人生》一书中说:记忆中的童年是充满丰富体验的快乐时光,甚至在那种困难年代,必需经历的心酸苦难都会让人受益匪浅。从有劳动能力起到现在,每到打理枣树的季节,只要有时间,就会赶回老家与父母一起劳作。春季修剪,体验过枣树浑身长刺给我带来的“好处”;深秋打枣,体验过枣树不畏严寒,皮可裂、枝可断的精神。树不冻人冻,捡枣中,小指头被冻的肿了好些天。枣树身形不直且多裂纹,每年在桃杏斗艳芬芳许久之后才吐露新芽,三两个一簇,四五个一瓣,零散、简单,但丝毫不影响秋后的果实:春不华、夏也不华,但秋实!低调务实不张扬,不求华丽,但重硕果,人生何不如此?于是,我曾在微店里写到:品枣,健康人生;枣品,丰盛人生!

      秋收季节,来枣乡体验生活的游客会遇到这样一种情景:枣农们收好枣子,细致地做好分类后,便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,聊着枣子,等着枣商……收枣的来了,无需特意组织,哪家卖枣,大家自发地来到一起,少则十几个,多则几十个,老的,少的,男的,女的,混混烈烈、红红火火,捡的捡,抱的抱,霎时功夫,数万斤红枣便被请上大车,发往全国各地,送给大家健康甜蜜。这种团结互助,是枣树赋予枣乡人民的一种精神,也是陕北人真诚、憨厚、老实、踏实的一个文化符号!总之,枣之魂,说不尽、也道不完。

      最后,借用梁先生的一段话结尾:红枣在黄河两岸飘起了千里红绸,随大河上下,起舞不休,红遍了半个中国,已经成了一道旅游的风景,也成了游人心中的中国符号。